脾胃津液不足多指中醫辨證中的脾胃陰虛證候,與消化功能失調和體液代謝異常相關。該證型常因飲食不當或慢性消耗引發,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。
中醫理論認為脾胃共同參與水谷運化,津液生成依賴脾胃正常功能。長期嗜食辛辣燥熱食物可灼傷胃陰,久病體虛或情志失調易耗損脾陰,導致津液化生不足。典型癥狀包含口干咽燥、大便干結、舌紅少苔,可能伴隨食欲減退和手足心熱。臨床常用養陰益胃類中藥如沙參、麥冬、玉竹進行調理,這些藥物需經中醫師四診合參后配伍使用。現代醫學中類似癥狀可能與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存在交叉,建議通過胃鏡等檢查明確診斷。
日常飲食宜選擇山藥、蓮藕、銀耳等甘潤之品,避免煎炸類食物。出現持續性口干、消瘦或排便異常時應及時就診,需注意滋陰類中藥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,不可盲目自行用藥。陰虛體質者需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加重陰液耗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