陰虛生津需兼顧脾胃調理,通常可選擇藥食同源的平補方式。中醫認為,陰虛者體內津液不足,但過度滋膩可能加重脾胃負擔,需把握滋陰與健脾的平衡。
陰虛生津當以甘涼濡潤為主,沙參、麥冬、玉竹等藥材既能養陰潤燥,又無滋膩礙胃之弊。沙參歸肺胃經,可清補臟腑之陰;麥冬善養胃陰,生津潤燥之力較強;玉竹質潤和緩,能滋陰而不斂邪。搭配茯苓、山藥等健脾之品,可增強運化功能,避免滋陰藥物滯留中焦。日常飲食可輔以銀耳羹、百合粥等清淡流質,避免辛辣燥熱食物耗傷陰液。需注意部分人群存在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等復雜證型,不宜單一進補。
建議陰虛者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熬夜傷陰。若出現口干舌燥、五心煩熱等癥狀持續加重,應及時就醫辨證。用藥需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,根據體質調整藥物配伍及劑量,不可自行長期服用滋陰藥物,以免影響脾胃正常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