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氣血不足
氣血不足在中醫理論中多指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氣血化生障礙,通常需結合體質辨證調理。改善氣血狀態并非單純依賴藥物,合理生活方式調整更為關鍵。
中醫認為氣血不足與脾胃虛弱、久病耗損或過度勞累相關。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運化失常會影響營養吸收,表現為乏力、面色蒼白等癥狀。長期失眠或情緒壓力可能加重氣血損耗,女性月經量多、產后失血也易誘發此證候。臨床常用黨參、黃芪、當歸等藥材配伍調理,如四君子湯、八珍湯等經典方劑,需根據舌脈特征進行加減化裁。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貧血等器質性疾病,需結合實驗室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病變。
日常應保持規律飲食,適量食用山藥、紅棗等健脾食物,避免過度節食。保證充足睡眠,每周進行太極拳等適度運動。若出現持續頭暈、心悸等癥狀,應及時就醫檢查血常規和鐵代謝指標。用藥需經中醫師辨證處方,不可自行長期服用滋補類中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