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三里穴,又名鬼邪、下三里。 胃經、合(土)穴屬于足陽明胃經。 胃經氣血在足三里形成較大的氣血場,是“足陽明胃經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主治胃腸病證、下肢痹痹、神志疾病、外科疾患、虛勞諸證。
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,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。 深部具有脛前動、靜脈的分支或屬支。 站姿彎身,同側手虎口圍在髕骨上外緣,其余4指向下,中指指尖。 【功能主治與配伍】現代醫學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腸炎、十二指腸潰瘍、胃下垂、痢疾、闌尾炎、腸梗阻、肝炎、高血壓、高脂血癥、冠心病、心絞痛、風濕熱、支氣管炎、支氣管哮喘、腎炎、腎絞痛、膀脹炎、陽痿、遺精、功能性子宮出血、盆腔炎、休克、失眠等。 下面為足三里穴的配伍方法:(1)補益肝腎:配沖陽、仆參、飛揚、復溜、完骨,主要用于補益肝腎、潤潤宗筋,主治足痿不收。 (2)調理肝脾:配合天樞、三陰交、腎俞、間方,可調理肝脾、補益氣血,主治月經過多、心悸。 (3)健脾化痰:配曲池、豐隆、三陰交,有健脾化痰之功效,主治頭暈目眩。 (4)清熱理氣:配梁丘、期門、內關、肩井,能起到清瀉、血熱、疏肝理氣、寬胸利氣等功效,主要是治療乳癰。 (5)止痛:與巨虛、三陰交、切口兩側俞穴配合使用,具有較好的鎮痛效果,用于次全胃切除術。 (6)疏肝化濕:與陽陵泉、行間、理脾胃、化濕濁、疏肝膽、清濕熱作用,主治急性中毒性肝炎。 (7)與胃降逆:配中脘、內關,有和胃降逆、寬中利氣之功效,主治胃脘痛。 (8)調理脾胃:合脾俞、氣海、腎俞,溫陽散寒,調理脾胃,主治脾虛慢性腹瀉。 【保健方法】本穴治療足三里穴,包括循環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呼吸系統等疾病,為長壽第一保健方法,本文介紹了足三里穴的五種保健方法:(1)推拿法:指揉、按壓、推。 (2)按摩法:用指腹推壓足三里穴1~3分鐘,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癥狀。 (3)艾灸法:用艾條對足三里穴進行溫和灸5~10分鐘,每日一次。 (4)拔罐法:將罐中的氣罐放置10~15分鐘,隔日一次。 (5)刮痧法:將足三里的穴位刮去,起到潮紅發熱的作用。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養生要穴,特別適用于下列人群:(1)腸胃病:以嘔吐、腹脹、腸鳴、消化不良為主,這種體質的人可以使用刮痧足三里穴法。 (2)頑固不化:中風、腳氣、水腫、消化不良者可采用拔罐足三里穴法。 (3)足三里穴法:以下肢痙攣、下肢不遂為主,此種體質者可采用按摩足三里穴的方法。 (4)腎陽虛:根據揉或者艾灸足三里穴的方法治療肚腹上的疾病。 【說明】1)寒則補而灸之,熱的時候可以用水針或者是瀉針出氣。 (2)用艾條灸刺激足三里時,讓艾條距離皮膚2厘米,再灸到局部皮膚發紅,沿著足三里穴慢慢向上移動,注意不要燒傷皮膚。 (3)同時,以拇指指腹輕輕按壓,分別向兩腿足三里穴,先旋轉50次,然后逆時針方向按50下,直到皮膚有熱感,癥狀就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