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脈導管迂曲能治愈。
動脈導管位于降主動脈起始部與左肺動脈開口之間,是胎兒循環中導引肺動脈血流進入降主動脈的生理性通道。胎兒期肺泡全部萎陷,無呼吸活動,肺血管阻力高,右心室排出血液,大部分經動脈導管流入降主動脈供應胎兒下半身,部分血液經臍動脈而達胎盤,在胚盤內與母體血液進行代謝交換,然后納入臍靜脈回流人胎兒血循環。
出生后,血氧飽和度上升,動脈導管中層平滑肌收縮,10~15小時內功能關閉,但也有關閉較晚的情況。生后3個月左右在解剖上逐漸閉合成為動脈韌帶,若不閉合即稱動脈導管未閉。
動脈迂曲不是一個疾病的名稱,它是在臨床上胸部正位片、血管彩超、四維彩超等影像學檢查中的一種醫學描述。常見的有主動脈迂曲、顳動脈迂曲、動脈導管迂曲等。
主動脈迂曲是放射科X光片檢查中的一種描述,是動脈血管硬化所致的血管形態改變,主要在胸部正位片檢查中發現主動脈結突出,降主動脈有明顯的彎曲,不是直行下降的表現。動脈導管迂曲,動脈導管是胎兒連接主動脈和主肺動脈的血管通道,動脈導管過長就會產生迂曲的狀態,可能影響胎兒的血液循環,對胎兒發育產生一定影響,需要定期復查。
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迂曲屬于先天發育異常,占整個先天性心臟病疾病譜的5%。動脈導管未閉是形態變化最多的一類疾病,按照導管未閉形態可以分為較多類型。臨床最常見壺腹型、漏斗型、管型三類。動脈導管未閉迂曲是先天因素所致,導管未閉到了后期不斷長大,仍然可以維持迂曲的形態。建議實行傳統或非體外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