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毒主要是通過性生活進行傳播的疾病,它發作的時候,患者會出現皮膚潰爛、瘙癢以及水疹等,而口腔一般會出現無痛性潰爛、邊緣供氣以及口腔粘膜破裂等情況,需要患者采取藥物進行口腔治療,同時要注意梅毒患者的日常飲食問題,而且梅毒在初期治療的效果較好,在三期是無法控制的。
1.一期梅毒:
梅毒螺旋體進入皮膚或黏膜后。即開始繁殖,并使局部發生炎癥,2~4周后在螺旋體進入部位發生潰瘍和糜爛,稱為下疳。下疳在男性最常見于冠狀溝、龜頭、陰莖等處,在女性多見于大小陰唇部位。下疳多為1個,有時也為多發,單個直徑1~2cm,為圓形或橢圓形無痛性潰瘍,邊緣隆起,表面干凈無膿性物,觸之有軟骨樣硬度,故義稱硬下疳。下疳發生幾日后,區域性淋巴結腫大,陰部感染者則表現腹股溝淋巴結發炎,其特點為淋巴結腫大、活動,但不痛亦不破潰。由于人體對梅毒螺旋體逐漸產生了免疫力,通常在1個月內下疳可自然消退。口唇、腭部、咽部等部位是口腔黏膜梅毒病損的直了發部位,表現為單個直徑1~2cm的圓形或橢圓形無痛性潰瘍。
2.二期梅毒
下疳消退后,螺旋體在體內仍繼續繁殖,一期梅毒后1~2個月內即可侵犯皮膚黏膜和全身器官。二期梅毒的癥狀多數在感染后2年內相繼或同時出現,梅毒疹為最主要的癥狀。其特點是全身廣泛對稱分布,掌、跖、肛門、生殖器等部位為最常受侵部位。幾周或幾個月后,皮疹可自然消退。二期梅毒的皮疹主要為斑疹和丘疹。最常見最早出現的是玫瑰疹,全身對稱分布,其中發生在手掌、足跖呈銅紅色的鱗屑斑頗具特行性。匠疹可大可小,小者群集成片或成苔蘚樣梅毒疹。少數患者,特別是合并HIV感染時上述前驅癥狀明顯,并且出現全身彌漫性丘疹、膿皰和潰瘍,稱為惡性梅毒。唇、頰和舌部黏膜可發生圓形或卵圓形灰白色黏膜斑。損害呈灰白色光亮而微隆的斑塊,常為圓形、橢圓形或環形,中心部易發生充血和糜爛。這些病損表面可有大量螺旋體,傳染性很強。二期梅毒可自行消退,病情也可靜止數月乃至多年。
3.三期梅毒
未經治療的梅毒患者在感染后2~3年甚至10多年仍有40%發生各種晚期癥狀。晚期梅毒可侵犯全身任何臟器,其中皮膚黏膜梅毒最為常見。病損內螺旋體極少,一般無傳染性。病損分布常局限于某些部位,其中四肢、頭、面和后背等為好發部位,無痛,經常造成較大的破壞,愈后常留瘢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