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地大物博,在不同的地區,有著不同的地區文化以及飲食文化,正因此,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比較豐富的,在不同的城市,有著不同的代表性食物,比如說在廉江地區,就有著牛雜串、廉江裹蒸粽、廉江白粥等口碑比較好的食物。下面,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些特色美食!
1、牛雜串
為了保持傳統牛雜的原汁原味,廉江的牛雜煲采取的是很原始的制作方法。一碗牛雜從內臟變成美食要經過很多復雜的步驟:首先要反復清洗內臟和其他污垢;接著用鹽腌制;之后文火煲至九成熟;然后再一次沖洗至最干凈;再放醬汁燜熟。一副內臟從制作到出街大概需要4至5個小時。牛雜煲好不好味,關鍵看煲的配料,經過多方的了解,好不容易打探到牛雜煲的制作配料:以“十三香”為主要的鹵水香料,包括茴香、花椒、八角、桂皮、陳皮、沙姜、豆寇。
2、廉江裹蒸粽
廉江裹蒸粽向以香滑可口、軟硬適度著稱,尤以廉城東街李偉坤的裹蒸粽膾炙人口,顧客“吃一個想兩個”。
裹蒸粽做法,以精白糯米浸洗后涼干,再以生炸新鮮豬油稍炒后,加上叉燒瘦肉或五花炸扣肉,夾大紅蝦肉或蟹肉為餡。蒸炊火候適度。灰水精制法是:將稻草燃燒取灰與適量清水攪拌,靜置片刻,倒出面上清液,即成“灰水”;把糯米浸泡適時,撈起濾干,再用粽葉將浸泡的糯米包裹縛好,然后猛火燒鍋落灰水煮沸,投入粽子,2小時左右,粽子熟透。
3、廉江白粥
古代文人對粥倍加贊賞,北宋張文潛寫有《粥記》:“張安定每晨起,食粥一大碗。空腹胃虛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。又極柔膩,與腸腑相得,最為飲食之良。”妙齊和尚說:“山中僧將旦一粥,甚系利害,如或不食,則終日覺臟腑燥渴。蓋能暢胃氣,生津液也。今勸人每日食粥,以為養生之要,必大笑。大抵養性命,求安樂,亦無深遠難知之事,正在寢食之間耳。”而過去陽江人每頓必吃白粥,倒不是善于養生,而是因為清貧,吃不起飯。因此,別人都說貧苦過日子是“挨世界”,而我們叫“挨粥水”,而如果一個老人不能安享晚年,就只有自嘆“臨老吃凍粥”了。
廉江生滾白粥與廣州的粥是有區別的,廣州粥,米都煮成糊了,我們說那是“蚊子翼”。而廉江生滾白粥,把米煮開即可,更接近人們說的“稀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