紹興菜有著濃郁的風味和迷人的底蘊,一直受到許多食客的青睞。紹興菜是中國著名的八大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紹興菜由淡水魚,蝦和新鮮河流,家禽和豆類制成。它專注于香脆,輕油和新鮮的味道。其中,蒸雞和梅干菜是紹興菜中的名菜。下面就來看看紹興本地菜菜譜有哪些?
霉干菜燜肉
來紹興旅游,千萬不能不嘗霉干菜燒肉,這可是紹興當地最有名的家常菜,馨香鮮嫩,油潤不膩,頗有江南水鄉的田園風味。
糟雞
紹興是盛產黃酒的歷史名城,幾千年來可以說“田舍家家藏家釀,驛路處處飄酒香”。每逢冬釀季節,家家自釀老酒。
越雞在紹興被視為滋補菜肴,人們將雞用鹽擦后,外面用紗布包住,再用酒糟腌漬幾天,這樣既不使雞變質,又增添雞的酒香氣味。
口味:咸鮮適口、糟香醇厚、富有回味的特點,并以咸鮮入味、糟香入味而著稱。
糟溜蝦仁
紹興酒以質地醇厚、清香馳名中外。酒糟是酒的副產品。其味醇厚異香。以酒糟調味烹制食物,歷史悠久,風味獨特。
“糟溜蝦仁”選用新鮮河蝦仁烹入糟汁,軟溜成菜,蝦仁潔白、鮮嫩,糟香誘人食欲,被列入“中國名菜譜”。
清湯越雞
“清湯越雞”系用紹興著名特產“越雞”烹制成肴。
紹興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故都,越王臺就建于臥龍山東側(今府山)。相傳,越雞原先是專供帝王后妃觀賞玩樂的花雞,后外流于民間,經精心飼養,純種繁殖,日飲兩泉之水(即臥龍山東側的泰清里附近的“龍山”、“蒙泉”兩泉),捕食山麓蟲豸,逐成為優良的食用雞種,民間多用它清燉而食。
據傳,清乾隆皇帝廣游江南,巡至紹興偏門外,時值當午,腹感饑餓,步入一村民家中,求便飯一飽。鄉婦見是遠方來客,即宰雞一只,裝入大碗,端放在飯架上,待水沸飯熟,雞也燉熟。醬油蘸雞,咬骨吸髓,喝盡湯汁,乾隆吃得津津有味,贊不絕口。回京后,還念念不忘。
1933年10月柳亞子夫婦南下來到紹興,品嘗后對“清湯越雞”的特點概括為八個字:“皮薄、肉嫩、骨松、湯鮮。”
糟青魚干
紹興習俗,每年冬季,喜購魚購制曬干,制成魚干,可饋贈親友作禮品,或自己享用,歷史上曾被列為貢品。
“糟青魚干”選用紹興泱茶湖所產的青魚,腌制曬干,利用酒糟糟制,使酒香融入魚干,既耐久、不宜變味,又溢滿奇香,其特點是肉色紅潤,酒香撲鼻,松嫩鮮美,油潤適口,為冷菜中上品。
醉蟹
“醉蟹”,相傳由在安徽作幕的紹興師爺所創。
當時,淮河兩岸蟹多為患,當地百姓卻不知食用,莊稼遭害,驅趕無方,十分驚恐。師爺便向州官提議,鼓勵百姓捕捉,上交官府,他則備好許多大缸和食鹽、黃酒,將蟹烹制起來,然后,到各地銷售,紹興俗稱其為“淮蟹”。
“醉蟹”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,經選蟹、養蟹、制鹵、浸泡、酸制等工序精制,講究制作周期、食用時期。特具清香肉活、味鮮吊舌的特點。
醉河蝦
“醉河蝦”源于民間,每當春秋之季有自制自食之習。魯迅先生在《馬上支日記》和《答有恒先生》中寫到“醉蝦”,說一盤醉蝦放在席上“活活的”,“蝦越鮮活,吃的人便越高興,越暢快”。
此菜選用鑒湖所產的鮮活公蝦,調以紹酒、南乳汁等炯醉。其特點是亮肉相離,生脆鮮嫩,清香醇香,別有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