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神經麻痹(面神經炎,貝爾氏麻痹),俗稱"面癱",是一種以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病,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,不受年齡限制。病人臉部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、閉眼、鼓嘴等動作都不能完成。
面神經麻痹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,周圍性面癱和中央型面癱都是面神經病的定位診斷,兩者都存在面肌運動障礙,只是病變部位不同,其病因也有所不同。
中央型面癱表現為核上皮層(包括皮質、腦干纖維、內囊、腦橋等)受損,并有局部肌肉麻痹。表現為鼻唇溝變淺、露齒時口角下垂(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側,即癱瘓面肌對側),不能吹口哨、鼓腮等。腦血管病變、腦腫瘤、腦炎等常見疾病。
外周型面癱為面神經核或面神經受損所致,出現同側全面肌癱瘓,從上至下表現為:不能皺眉、皺眉、閉目、角膜反射消失、鼻唇溝變淺,不能露齒、鼓腮、吹口哨、口角下垂(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對側,即癱瘓面肌對側)。受寒、耳部或腦膜感染、神經纖維瘤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多見。可出現舌前2/3的味覺障礙。
近代中醫對面癱的涵義是指西醫面神經麻痹,其中醫正名叫“口僻”,面癱是口僻的習用名,兩者意思相同。該病多為風邪入中面部,并有痰濁阻滯經絡所致。痿病類疾病主要表現為突發面部麻木、口眼歪斜。盡管現代將面癱歸于痿病,但它也指出其病因為外風入中,故與古代將其歸于風門也是一脈相承的。而周圍性面癱與中央面癱、面癱和中風之間存在本質區別。近代中醫對中風的涵義是指西醫腦血管意外,分為出血中風與缺血中風。